字节有什么错? 发布时间:2024-01-15 来源:互联网

最近好像有个早期字节投资人炮轰张一鸣。内容也不新鲜,用粗俗的话讲,就是字节产品算法操纵个人,让人活在算法为其营造的信息茧房里出不来。请张一鸣不要唯利是图,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好久不写文章了,刚好这两年作为用户和创作者深度体验了抖音,我可以多说一些。

多年前我也十分鄙夷字节的产品。这是事实的一面,但我忽略了另一面,就是算法起初是给过用户很多内容测试的,最终根据用户喜好,给予更多相关内容推荐,因此让人欲罢不能。

就是这个“另一面”让我改变了对算法的偏见。

我们先从内容的分发形式来说,大致分三种: 一种是最早的门户编辑制,就是你无论打开网易还是搜狐,看到的所有信息都是编辑人工筛选的。第二种是订阅,这个并非源于公众号,从博客时代就有了,有个古早的产品叫Google RSS订阅器,国内当时最热的一个博客订阅产品叫抓虾。其实原理就跟订阅报刊杂志是一样的,选你所选。第三种就是现在的算法推荐,根据你的喜好,给你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

作为骨灰级的网友兼早期门户网站员工,我十分理解前两种模式。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依然怀念编辑推荐制,优质内容的占比是比较高的,有一帮专业的编辑为大家过滤筛选。当然后期为了点击率,很多内容早就谈不上什么好不好,就是怎么吸引人怎么来。其次,编辑个人的知识面和偏好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缺陷。

因此,当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会非常天真地为订阅鼓与呼,也用不着去批评谁家内容好坏,每个人订阅自己喜好的不就好了吗?

让用户自主选择,优胜劣汰,完美。

确实天真了。搜索引擎的诞生初衷是,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就工具的角度而言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怎么用,绝大多数人都在搜索什么,怎么讲,只能说真的用搜索引擎来学习工作的关键词占比可以忽略不计。低俗恶俗的一定是大比例,就如同今天很多人困惑和忧心的高热度短视频内容。

我们对订阅模式给予希望,不干预,选你所爱。这里的问题很多,跟个体基础的知识和好奇心都息息相关。

杨德昌的电影《麻将》里一直在重复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

“所以他们看杂志看报纸看广告看电视听电台,希望从其中找到答案,希望让别人来告诉他们,他们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这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其次,很多自以为的“知道”和“想要”也都是环境教育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订阅模式的结果是什么,是更加严重的“信息茧房”。

你没看错,订阅模式造成了严重的“信息茧房”。记得微信订阅号出来几年之后,很多人都突然发现自己父母手机里订阅了一堆自己完全不知道的垃圾号,几乎以养生和造谣为底本。而你自己常看的那些订阅号你父母也压根没见过。这不是信息茧房是什么?

朋友圈以及群分享在很低的程度上打破一些边界,但这个程度依然不解决问题,就是每个人的朋友圈和群很快就会形成差不多的偏好,对彼此而言过于“辣眼睛”的分享,很快就会被屏蔽,乃至删除。更何况现在朋友圈的分享和打开率已经降到冰点了。都疲了。

于是第三种,让信息找到人的方式出现了。就是算法推送,这个在门户已雏形初现,只是那时候还不精准,内容不足以支撑。只不过字节跳动在这个竞争中脱颖而出罢了。

算法背后的技术原理我们不需要懂,但大致上可以知道,针对任何一个新用户,平台推送必须给予更多内容作为测试,我先给你十种类型的内容,通过你的停留时间和点赞收藏等行为可以很快判断你的大致喜好,随之给你更多你喜欢的。

这里的重点就是“推送机制曾经给过你很多类型的内容”。具体到我自己深度使用体验,哪怕我已经不是新用户了,也偶尔会刷到一些自己不曾涉足的领域,这无论对用户还是创作者都是极为友好的。这是订阅机制无法解决的,我都不知道这世间竟有这样那样的内容,我如何去订阅?

就以抖音创作者的身份来跟大家分享一些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你为什么算法推荐机制反而是有助于打破个人“信息茧房”的。

这两年来,我一直以推荐优秀图书为己任。过去也在公众号热情洋溢地推荐一些图书,洋洋洒洒写了书评,阅读数撑死了一万多,怎么都扩散不出去,就靠一些热心读者的朋友圈分享是极为有限的。但是我在抖音上,《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的视频播放量几百万,先不说几个人买,至少几十万人知道了这本书 (毕竟有相当部分人直接划走也算在播放里) ,再说近一点的,这两个月我读库的年度阅读计划卖了上千,无论视频还是直播,累计的曝光至少几百万,也就是很多人原先根本就不知道读库的存在,现在知道了。如果我们都认为读库是一个好内容品牌,那么你觉得这不是算法推荐机制的功劳?你觉得我在公众号写篇文章推荐能有多少曝光?

我这两年的感受是,因为抖音的分发机制,让很多人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是有好书的,很多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些书啊。如果不是抖音,光靠过去的订阅机制,请问信息如何触达?

换句话说,如果我不去抖音推荐图书,很多优秀的图书只能被埋没。靠传统电商渠道啊?都没人知道,怎么买?因此过去两年我累计卖出的几十万册优秀图书,是抖音这个平台加上我选品推荐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说一个当下客观存在的现象,今天无论抖音快手视频号,真正的大流量内容不是社会热点就是一些确实垃圾的内容。这是平台的错吗?不是。这是当下国人兴趣审美的一次全面且客观的呈现,是所有人观看点赞分享的结果。包括字节在内的所有平台并不生产内容,平台只是一个内容分发平台,机制各有细微差别 (现在基本每家都是算法推荐了) 。

自诩审美在线的人们对如今网络上的低劣内容嗤之以鼻,尤其是一些读过两本书的文艺青年,又或者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大家不要选择性失忆,在移动互联网之前,在郭敬明小说几百万册哗啦啦被哄抢的时候,有几个人在读格非老师呢?

再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说什么精神鸦片,烟酒什么的先放一边吧,也不方便聊,现在开始流行“断糖”,大家都意识到糖分摄入过多对身体不好。问题来了,就说戒甜食这件事,你们觉得容易吗?那是不是要对一切甜的东西进行谴责呢?

这个世界上让人上瘾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是不是要全部强制清理?对了,我突然想到人类的虚荣心和嫉妒心要如何清除?从朋友圈到短视频,多数内容无不是虚荣和嫉妒交织作祟,导致虚假美好遍布全网。那能怎么办?别说因为某些内容导致某些人做出傻事,选择权不在自己吗?

批判抖音,批判张一鸣,批判游戏,批判马化腾,所有这些声音都有一个极为典型的心理,就是外界必须有某个人对我的行为负责。把孩子拿出来说事就更荒谬了,你是孩子的监护人,张一鸣和马化腾不是。

经历过互联网诞生之前时代的中老年人自己不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的人趣味很高雅吗?不也是吃喝玩乐吗?一样的,都是虚度。不要让自己在游戏厅里被父母教训的阴影转化成今天对游戏的咒骂,诚实一点,你小时候也没多有出息。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张一鸣也有李一鸣,即便罪名追溯到乔布斯发明了智能手机,也不是乔布斯的锅。因为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的出现是一种必然。所有这些互联网大佬的个人成就都是时代的各种因素聚合,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我经常在直播间里听到用户替我鸣不平,说为什么推荐的书这么好在线人数这么少。这就是客观现实,就是愿意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坐以待毙,或者谴责这个那个。如果自以为的好内容吸引不了更多人,那只可能是你的内容还没有好到吸引更多人。在坚持好品质和吸引人上的平衡,有巨大的空间。当然,这又是另一个大话题了。

如果一个人觉得今天充斥互联网的都是垃圾内容,那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机会吗?用行业术语,这叫蓝海!“我的内容很好,是大众不识货。”如果真是这样,那应该捧住在心间,而不是出来抱怨。抱怨也可以,就是难看。

最后,所有人都应该意识到一个问题,正如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认知买单,都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在任何时代。永远只有个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打破“信息茧房”,这是任何信息分发机制都解决不了的。当然,更进一步,普遍范围内好内容的匮乏,究其根本……是那不能说的部分。你懂的。

另外:张一鸣和字节跳动的批评,如同更早之前对马云和电商的讨伐。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还在抱怨是电商干死实体行业。这个我之前文章简单说过了,不再赘述。

责任编辑:lily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