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商

东方启音夏季大咖公益巡讲西安站,美国20余年BCBA老师带你破解自闭症孩子入学难题! 发布时间:2025-07-29 来源:互联网

随着九月开学季越来越近,这些问题像石头一样压在自闭症孩子家长的心头。即便不少孩子经过干预,能力已经达到了入学的基本标准,但真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家长们总是既期待又焦虑—— 担心孩子跟不上课堂节奏,害怕他在集体中无所适从,更希望能为孩子做好万全准备,让他平稳度过入学适应期。

为了帮家长们解开这些困惑,东方启音特别邀请了美国自闭症领域资深专家Tracy Uden(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 BCBA)与东方启音资深专家刘洁老师,于上周六在西安举办了一场“揭秘STAR课程:促进儿童成功入学的循证策略” 的专题讲座。

1753756273690827.png

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专家结合STAR 课程的循证策略,分享了大量实用的方法和案例。接下来,我们就带大家回顾当天的精彩内容,希望能为更多家庭提供参考。

一、聚焦融合教育:解析 STAR 课程的循证实践

作为拥有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 余年教育领域经验的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Tracy Uden 以 “融合教育的核心要素与 STAR 课程实践” 为主题,系统阐述了特殊需求儿童融入主流教育的路径与方法。她的分享围绕 “什么是融合”“融合的重要性”“融合的四大要素” 及 “STAR 课程如何助力融合” 四大板块展开,内容详实且极具操作性。

⑴ 融合教育:定义、价值与核心要素

“融合不是简单的‘随班就读’,而是让所有学生成为学校社区的全职成员,在适宜的环境中与同龄人共同成长。”Tracy 强调融合教育的核心是 “支持与接纳”—— 通过个性化学习目标、教学调整与环境适应,让特殊需求儿童平等接触主流课程,与普通学生享有同等的成长预期。

为何融合教育至关重要?Tracy 结合多项国际研究指出,在融合场景(如家庭、社区、学校)中练习技能的特殊需求儿童,能在学术成果、社交技能、沟通能力、同伴互动、正向行为及中学后发展等六大领域获得更显著的进步。“例如,在同伴互动中学习沟通的孩子,更易掌握真实场景中的社交规则;在课堂常规中练习任务执行的孩子,进入小学后适应力更强。”

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需依托四大要素,Tracy 将其概括为:一是用循证策略教授并泛化技能;二是在日常流程中增加适配支持(如视觉提示);三是持续监测进展(通过评估工具记录进步);四是建立学校、机构与家庭的协作团队,确保方法一致。具体而言,需通过科学验证的教学方法教授并泛化技能,在日常流程中增加适配支持,持续追踪儿童进展,并建立学校、机构与家庭的协作网络。

⑵ STAR 课程:四级进阶体系助力技能循序渐进

“融合的前提是技能准备,STAR 课程正是为特殊需求儿童搭建的‘能力阶梯’。”Tracy 详细介绍了 STAR 课程及 Links EC 1-4 级的技能发展框架,强调课程以循证策略为核心,结合离散单元教学(DT)、关键反应训练(PRT)、功能性日常活动教学等方法,实现儿童能力的阶梯式提升。

1753756336376319.png

Level 1(基础级):聚焦 “学习准备技能”,包括联合注意力、动作模仿、配对识别、跟随单步指令等基础能力;沟通上侧重有意图的发音与单字表达需求;同时培养安坐、等待、轮流等课堂基本行为。

Level 2(进阶级):强化 “语言与认知拓展”,如跟随多步指令、使用 2-3 字词短句沟通、回答简单问题;同时学习词汇分类、三步骤排序、基础情感识别等能力。

Level 3(拓展级):注重 “复杂语言与学术能力”,包括拓展词汇量、使用长句表达、应对复杂问题;学术上涉及简单运算、钱币概念、文字抄写与绘本阅读;并增加集体互动与课堂流程适应训练。

Level 4(入学准备级):直击 “小学适应力”,通过课堂笔记、冲突解决、集体展示等场景化训练,强化学生 - 学生互动、社交情感理解与自我管理能力。

Tracy 特别强调:“每个孩子的进阶速度不同,需通过专业评估确定起始级别与学习重点,避免‘一刀切’。”

⑶循证策略:从课堂到生活的技能泛化

“融合的关键是‘技能能用’,循证策略能确保技能从课堂泛化到生活。”Tracy 解析了 STAR 课程的核心方法:

离散单元教学(DT):通过 “指令 - 回应 - 反馈” 的结构化循环,帮孩子精准掌握基础技能(如配对物品);

关键反应训练(PRT):以孩子兴趣为切入点,在自然互动中激发主动性(如玩玩具时引导说 “我要积木”),建立 “沟通有用” 的认知。

功能性日常活动(FR):将复杂活动拆解为小步骤(如洗手分 “开水龙头 - 抹肥皂 - 搓手 - 冲洗 - 擦干”),逐步提升独立能力;

正向行为支持:教孩子用正确行为替代问题行为(如用“请分享” 替代抢玩具)。

此外,辅助工具能强化效果:

视频示范:使用短的视频片段来展示一个人示范出的一项合适行为。学生随后模仿该行为;

社交剧本:以故事形式拆解社交步骤(如“加入游戏时说‘我能一起玩吗’”),行为前阅读帮助孩子 “预习”;

角色扮演:通过有指引的练习,让学生学习展现新技能,学习对多种社交场景做出回应的教学工具。

Tracy 强调家庭协同的重要性:“家长可在家用视觉提示(如每日时间表)、正向行为支持(完成任务后给奖励),让课堂技能在生活中持续泛化”。

二、 关注早期沟通:激发非语言期儿童的沟通意愿

东方启音专家刘洁老师则将目光投向儿童发展的“黄金起点”—— 非语言 / 语前期,以 “如何激发沟通意愿” 为主题,从定义、表现、方法三个维度,为家长提供了一套可落地的实践指南。她强调:“沟通先于语言,让孩子明白‘我的行为能影响他人’,是语言发展的第一块基石。”

1753756400496882.png

⑴沟通意愿:语言发展的“核心引擎”

“很多家长误以为‘沟通就是说话’,其实不然。” 刘洁老师通过对比 “沟通意愿” 与 “说话意愿”,澄清了常见认知误区。她指出,沟通意愿是 “主动传递信息、建立链接的内在驱动力”,本质是 “我有话要告诉你”,载体多为非语言行为(如指认、眼神、手势),且必须有沟通对象;而说话意愿是 “发声表达的欲望”,可独自发生(如自言自语),二者发育顺序不同 —— 沟通意愿先出现(4-12 个月),是语言发展的前提。

她以儿童发展里程碑为例:0-5 个月的哼唧哭声、8-12 个月的咿呀学语、12 个月后的叠音与单字,都是沟通意愿的逐步体现。“即使孩子还不会说话,他的每一次眼神对视、伸手索要,都是在尝试沟通。家长的任务不是‘逼孩子说话’,而是发现并回应这些信号。”

⑵ 读懂孩子的“非语言表达”:沟通的方式与内容

“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声音甚至表情,都是在‘说话’。” 刘洁老师列举了非语言期儿童的常见沟通方式:从哭、不满的声音,到点头摇头、伸手触摸,再到面部表情、身体移动(如离开表示拒绝),这些行为共同构成了儿童的 “沟通词典”。

而这些行为背后,传递的内容可归纳为九类:请求物品(如指饼干罐)、请求动作(如拉大人的手开电视)、表达喜爱(如依偎怀抱)、拒绝逃避(如推开勺子)、问候道别(如挥手)、请求关注(如故意扔玩具)、说明描述(如指天上的鸟)、请求信息(如歪头看不懂的物品)、提供信息(如把捡到的树叶递给大人)。

“读懂这些信号的关键是‘观察 + 共情’。” 刘洁老师举例:“孩子扔玩具时,可能是想让你捡起来(请求动作),也可能是不想玩了(拒绝),需要结合场景判断 —— 这正是建立‘沟通安全感’的过程。”

⑶ 激发沟通意愿:从“心机设计” 到家庭游戏

如何有效激发孩子的沟通意愿?刘洁老师分享了“制造必要性”“塑造沟通形式”“优化家长回应” 三大核心策略,每个策略都配套具体场景与游戏示例。

策略一:创造“沟通必要” 的情境

“当孩子‘唾手可得’时,沟通就失去了意义。” 刘洁建议通过 “剥夺便捷性”,让孩子主动发起沟通。例如:

零食时间:给孩子拧紧的透明饼干罐,迫使他通过拍罐子、看大人等方式求助;

穿衣服:故意递两只左脚袜子,等待孩子用摇头、发声等方式表达“不对”;

玩玩具:把小车卡进窄缝,引导孩子指缝隙或拉大人的手帮忙。

在感官游戏中,也可设计“中断互动” 激发沟通:如玩 “声音隧道”(用卷纸筒说话)时突然移开,等待孩子追视或调整头部位置;玩 “魔力飞毯”(晃床单)时突然停下,引导孩子用眼神或声音 “抗议”。

策略二:塑造四大“语言前沟通形式”

刘洁老师强调,非语言期需重点培养眼神接触、手势、声音回应与共同关注四大能力,可通过游戏强化:

眼神接触:“眉心藏宝”(把零食贴在家长眉心说话,引导孩子看面部)、“冻人舞会”(音乐停时变雕像,等孩子眼神求助再继续);

手势沟通:通过“指物认物”(指灯说 “灯”)、“点头摇头”(问 “要喝水吗” 引导回应)等,让孩子明白 “小手能说话”;

声音回应:对孩子的咿呀声、模仿声及时回应(如孩子说“啊” 时,大人也说 “啊,宝宝在叫我呀”),不急于纠正发音,保护表达欲;

共同关注:玩抛接球(注视同一球)、影子游戏(一起看手影变化),建立“我们在关注同一件事” 的默契。

策略三:家长回应的“黄金法则”

“回应方式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愿意再次沟通。” 刘洁老师总结了五大要点:

简短缓慢,强调关键词:孩子指苹果时,说“苹果 —— 宝宝要苹果”,而非长篇大论;

加入有趣干扰:递苹果时故意举高,引导孩子跳一跳或再指一次,增加互动趣味性;

适配孩子能力:若孩子还不会指物,就回应他的眼神或咿呀声,让他知道“你懂他”;

结合肢体动作:说“不” 时轻轻摇头,说 “要” 时点头,帮助孩子理解;

耐心观察与等待:递玩具后停3-5 秒,给孩子留出主动表达的时间,不急于替他 “说”。

“最关键的是心态 —— 不要焦虑‘他还不会说话’,而要为每一次‘看你一眼’‘哼唧一声’欣喜。” 刘洁老师强调,良性沟通的核心是让孩子明白 “沟通有趣、有用,且会被回应”,这正是语言爆发的 “心理基础”。

三、讲座尾声:问答互动与后续安排

讲座结束后,东方启音特别设置了家长问答环节。面对“孩子在课堂上总是跑开怎么办”“如何让孩子主动和同学打招呼” 等具体问题,专家们结合案例一一解答:比如用 “视觉时间表” 帮孩子预判课堂流程,减少焦虑;用 “社交剧本” 提前教孩子打招呼的步骤(“看同学→挥手→说‘你好’”)。现场家长纷纷表示 “干货满满,解决了很多实操难题”。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