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不止,传颂不停。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寻找国宝传颂人——中国国宝大会》大型融媒体活动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第二场地方展演。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博物馆,馆藏文物近12万件,珍贵文物数万件,且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晋唐宋元的书画,宋元明清的缂丝刺绣等文物均有所馆藏,其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在中国书画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也都在辽博。如宋摹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其精练凝神的笔法,让我们感受到了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人物线条圆润有力,色彩浓郁但不艳俗,尽展唐代贵族女子的绝代风华;北宋赵佶的《瑞鹤图》卷,以精妙的绘画技法,将姿态百变的鹤群盘旋于宫殿之上的壮观景象绘制得栩栩如生;以及《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疏密得宜的人物、山川景物的描绘,让世人尽赏空间美。
宋摹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卷
北宋赵佶的《瑞鹤图》卷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版 局部)
除此以外,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特有的玉猪龙、全世界只有两件的元青花八棱罐,其中的一件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就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从左至右依次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元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
而这些珍藏于辽博的国宝文物,此番也将在《寻找国宝传颂人——中国国宝大会》的舞台上与大家“见面”,在“传颂人”独具“东北风”的展演下,让更多人聆听到国宝的“心声”,助力“辽河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辐射得更远、更广。本季节目特别设置了“镇馆之宝我来讲”“识国宝讲历史”两个环节,展演中“国宝传颂人”们以文物串讲的方式展示着自己对国宝故事的独特解读,挖掘中华文明至诚至真的一面,也让我们切实感到: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颂热情已经在全社会蔓延开来。在辽宁省博物馆展演现场,就有“传颂人”结合歌曲、街舞、京剧等更为新潮、多元的方式传颂国宝。
如当场唱起二人转《靠山调》的播音学生石时。喜欢文玩的他在爷爷的熏陶下,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从喜欢文玩到了解文物,再到因为热爱成为国宝大会舞台上的“传颂人”。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国宝故事时,他也在尽自己的一份力,向更多人宣传着自己家乡的文化。
还有退休大姐杨怡然将京剧的唱段和手势动作融入国宝传颂的舞台,一首《贵妃醉酒》让国粹与国宝同台上演“梦幻联动”;身兼旅游博主和文物冰箱贴手工爱好者的滕颖,现场边展示边讲解自制的“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冰箱贴;再次突破“国宝传颂人最小年龄纪录”的7岁萌娃许峻熙,舞台上大跳街舞萌翻全场……
“寻找最懂国宝的你”的招募引发了大众广泛的文化共鸣与参与热情,使《寻找国宝传颂人——中国国宝大会》的展演舞台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跨越各行各业的精彩人物。“医护工作者”“小学老师”“电台主持人”“音频节目制作人”等各方人士纷纷化身“国宝传颂人”,用自己的方式将国宝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为观众架起一座直通国宝世界的桥梁。而在这之中,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也将让节目成为推进传统文化接续传承、推动传统文化共享的有效平台,正如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所言: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民间高手”们的独到见解、生动阐述,让国宝文物、中华文化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丰富。
《中国国宝大会(第四季)》此番创新升级而来,将舞台的聚光灯打在一位位“国宝传颂人”的身上,让国宝文物的出现不再只浮于文物表面,而是通过“会讲故事的传颂人”和“有故事的国宝”的双向奔赴,以更贴近大众的方式让多圈层人群关注到文物背后更深层的历史故事、文化渊源以及文明脉络。如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么乃亮在采访时所说:在了解文物本体信息的同时,我们更多要关注它们背后的多元化价值,真真切切地通过这些实物来丰富大众精神生活,提高文化自信。随着更多“国宝传颂人”的加入,足以窥见,《寻找国宝传颂人——中国国宝大会》有望带动整个社会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共享。
截至目前,《寻找国宝传颂人——中国国宝大会》已经在安阳殷墟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展演完毕。随着国宝探秘之旅不断解锁新地标,节目还将陆续在多地博物馆开展现场招募展演活动。“寻找国宝传颂人”官方报名通道也在同步开启,期待更多“国宝传颂人”加入“群聊”,和有故事的国宝开启跨越时空的相遇,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从国宝读懂中国”。
(央视频端内搜索“央视财经”账号进入报名通道)
责任编辑:甜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