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招投标奇观:为何国企的“派遣”不是私企的“挂靠”? 发布时间:2025-09-06 来源:互联网

​近日,某市一场招投标活动的结果,及其后续发展,为我们上演了一出关于“规则”的现代寓言。一家当地国企,因其控股事业单位“派遣”人员,轻松满足了自身不具备的投标人员资质要求并成功中标。在竞争对手提出质疑后,代理机构的调查结论更是堪称“神来之笔”:此乃“改革整合和相关业务需要”,不属于“借用资质”。

 

这轻描淡写的一句“不属于借用”,仿佛是一根点石成金的魔杖,瞬间将规则的灰色地带刷成了亮眼的合规色。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一次特事特办的个案解读,还是一套为某些主体服务的通用法则?

 

按照这个逻辑,一幅“美好”的图景已然展开。任何地方国企,但凡资质不足,只需一纸“改革整合”的文书,便能名正言顺地将上级单位的高资质人员、昂贵设备“装”入自家口袋。投标时,它将无所不能,因为所有短板都可通过内部“派遣”瞬间补齐。国家的资质审查、等级评定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原来真正的“资质”不在企业自身的实力,而在于它有一个可以“派遣”资源的“好娘家”。

 

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倘若此番操作的主角换作两家私企,私企A将其核心人员“派遣”至私企B,社保仍由A缴纳,但声称“劳动关系归属B”,以求帮助B公司获取它本不具备资格的项目。你猜,监管老爷们会如此轻易地点头认可,还是会火眼金睛地斥之为“挂靠”、“出卖资质”并严肃查处?

 

答案,在每个市场参与者的心中早已明了。这种显而易见的双重标准,恰恰撕开了市场竞争中那层若隐若现的“玻璃门”。它表面上对所有人敞开,但有些人走得畅通无阻,有些人却会撞得头破血流。

 

代理机构的此番判定,是一场值得警惕的“压力测试”。它测试的是规则弹性的边界,更是公平竞争环境的底线。如果这套说辞被官方默许甚至认可,它将成为一个危险的先例,意味着“实力”可以凭空嫁接,“资格”可以任意拼凑。长此以往,招投标将不再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检验,而沦为一场比拼“谁家娘家更硬”的关系游戏,这无疑是对市场经济核心原则的公开嘲弄。

 

我们呼吁更高级别的监管层面介入,对此类“派遣”的性质进行清晰、统一且一视同仁的界定。市场的生命力在于公平竞争,而公平竞争的基础,在于规则面前人人真正平等。绝不能允许一些企业戴着“改革”的帽子,行“违规”之实。这出“资质魔术”该落幕了,否则,被变走的将是整个市场的公信力。